以球囊支架为代表的介入式医疗器械,近几年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变革背景主要是集采的快速推进以及mah制度的推广。传统球囊生产商从优渥的产品利润高峰跌落,集采降低了民众的治疗成本,同时也对医疗器械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什么球囊有销量?什么球囊有利润?怎么降低成本?怎么提高销量?要不要去拿证?只做cdmo是否可以活下去?……作为医疗器械的设备厂商,当我们的客户面临着诸多的变革时,我们如何协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从设备层面,让客户在洪流中脱颖而出?
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苏州桓球医疗迎来了和苏州领军创投和苏州医药产业园的头脑风暴。
苏州领军创投是一家针对园区科技领军项目进行天使股权投资的企业,他们主要对园区科技企业进行天使股权投资。他们创投上市的企业有麦迪斯顿、苏州光格、敏芯微、知行汽车等。苏州桓球医疗作为苏州医药产业园引进的医疗智能制造企业,自身所具备的科技壁垒,特别是用AI和机器人制造球囊的企业特色,也是苏州领军创投的重点关注之一。
11月19日,苏州领军创投的投资总监杨奕文、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公司招商办主任庄园女士、嘉事堂负责人李宛臻来到苏州桓球医疗科技,与苏州桓球医疗总经理闻人吉一起探讨球囊类医疗器械公司的机遇。
闻总分享了当前国内的介入式医疗的手术量,以及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本土的介入式球囊的需求量会随着人均GDP的上升出现同比例涨幅(所分享的数据并未包含当下新兴的消化道球囊和骨科球囊)。所以,球囊类产品的未来是明朗的。
同时,闻总也提出球囊类厂家也面临这巨大的挑战。1、制造成本压力大,主要来源于MAH制度推广后,球囊生产入局者突然激增,再加上政府集采后的单价压力,迫使球囊厂家急需降本增效、开源节流。2、球囊良品率低:球囊同批材料的一致性较低,这主要源自原材料粒子的一致性存在一定挑战。球囊工艺复杂性也导致良品率大打折扣,一个完整的球囊要经历:预拉伸、球囊成型、裸球囊检测、球囊组装、球囊折叠、球囊涂覆、球囊再检测、球囊包装、球囊成品运输入库出库,这还不包括球囊前期的研发、试验等人工。球囊的车间制造过程,就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设备。医疗临床界偶发性的球囊破裂或者不良球囊事件,是球囊厂家人人避讳的。所以,良品率,是介入式医疗厂家的活招牌,也是决定企业存活的生死簿。那么,是否用更多的检查工序、让更多的人检查球囊产品就可以增加良品率呢?这就迎来了第三个问题:一种球囊的成功生产,单次调参就达4-16小时,更何况医疗器械品种多、批量不一致,一旦涉及更换产品线,就需要额外增加调参时间。在生产中,还需要一道又一道的人工检查。在两班倒的生产车间,意味着员工的加倍设置。但是,依然杜绝不了医疗器械的前道漏检率高达1%的现实。
在畅谈了球囊的困境和现状后,闻总将苏州桓球医疗科技的产品灵魂进行了剖析:如何用AI和机器人技术、将医疗器械生产中的不确定变得确定,提高合格率;如何让洁净室里的员工更专注于专业领域,提高人效;如何让生产过程实现全链路监控,追求更稳定品质;如何让医疗车间变成无人工厂,打造出医疗界的特斯拉……
介入式医疗球囊+AI,有蔚蓝的海,更有未来。
联系电话
微信扫码